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查找 教员查找 教育资讯 家长校园 教学方法 试题下载 成功案例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注册 登陆
热点推荐
适度游戏,“勇哥”一句话促游戏迷考上厦大
妈妈,我想对你说(厦大家教心理专文)
2013年9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始
教育资讯 教学方法 中考 高考 精选模拟 家长校园
注册 登陆
厦大家教 > 家长校园 > 家教故事 > 正文
班主任心理学
   2008-12-27 11:29:49     厦大家教

我认为心理学知识中以下几点,是我们班级管理者应该注意的:
一、破窗效应:
1、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eakPaneLaw):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破窗效应的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2、破窗效应对别人的启示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3、破窗效应对我的启示
有人会想:“我是一个温柔的人,我能治理一个城市的治安吗?”,我说能。破窗效应告诉我们:抓逃票的小事,而治住无法无天的场所,可谓以柔克刚。
我对学生说:“我上课不管,下课管;对内不严,对外严;就象一个家庭一样,在家里吵翻天别人也不知道,只要在外面好,别人还以为这个家庭好的不得了;同学们我就要这个效果,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在外面“丢脸”;我是个要面子的人,我的班级也是要面子的班级。我们不仅要不丢面子,而且要争面子。我们要多做好事,多参加比赛,别人说我们好,才是真的好。那么从那里做起呢?从广播操、集会做起,谁要是在公众场合丢脸,那么就是丢班级的脸,那么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在广播操中,去年学生张三在做左右跳跃运动时,跳到了左右其他队列中,我特地叫他父亲过来,加上其他理由,他父亲打了他一顿。每年新来的学生,广播操结束后听德育处训话时,不明白我的“脾气”,讲了一句话或脚在地上左右搓地等,就会受到惩罚。这个学期已有两位学生站在操场上晒太阳,都是新来的学生,前者是因为讲话,后者是因为脚在地上左右搓地。公众场所就是我班的“窗户”,谁打破了,谁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一个学生如果在公众场合里很‘拽’、很‘鸟’,那么他会在班内老实吗?
一个学生如果在公众场合里不把教师放在眼里,那么他会在班内把教师放在眼里吗?
一个学生如果在公众场合里去捉弄别人,那么他会在班内不捉弄别人吗?
一个学生如果在公众场合里讲话,那么他会在班内不讲话吗?
一个学生如果在公众场合里做小动作,那么他会在班内不做小动作吗?
一个学生如果在公众场合里宣告我是叛逆者,那么他会在班内不叛逆吗?
假如,你让这个“公众场合”的窗户被打破,你还想要班内那个窗户吗?
我是每天觉得我周围的班级是我最好的反面教材。广播结束后训话时,有些班学生或蹲在地上、或用石子打人、或搂搂抱抱,动作和表情、语言都极端夸张,很‘拽’、很‘鸟’。我一有机会就拿来用用,这真可谓是良田里种瓜---好大啊。
有些班主任,天天为学生“飞飞动”、“谈恋爱”、“穿着古怪”、“动手动脚”、“打架”、“站马路”,抱怨这抱怨那,公众场合是如此好的德育教育场所,失去而不知。公众场所这个“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二、非正式群体:
㈠什么是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为基础。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如果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1、利益型;2、兴趣型;3、信仰型;4、相似型等。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属此种。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有超然方外的的迹象,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也叫恶性群体。
㈡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
非正式群体与小群体、大群体一样,有以下几点心理表现:
1、极化:
群体的极化心理是判断是否群体最主要依据,也是群体成长的源动力。一两人、三五人在一起不会极化就不是群体,会极化就是群体。群体极化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在我校历史上有这么一些群体,几年前,某班几个学生每天都在一楼楼梯口集合,无论是过路的学生或教师,都给他们起外号,副校长也不能幸免、外号是叫驴,我的外号是猴子,远远的看见我来了,就叫猴子,我问他们叫谁,谁叫的,他们说不知道,没人叫,叫旁边的人,批评其中一人,就会有人帮助说他没有叫,于是七嘴八舌说了一堆话,没有谁会感到羞耻,反而个个得意,如果你跟他们班的班主任说这事,会得到一句讽刺挖苦的话,他们都没有叫我,一定是你管不住学生的缘故。副校长、老校长等等都是这个班主任嘴里不会管的人,你想下课都管不了,上课怎么管,于是有些任课教师天天在自己办公室骂这个班主任,而这个班主任也不是吃素的,也在办公室骂任课教师,也有教师上课时被学生打了,得到的是班主任的嘲笑和这个学生特别差的评价。我们来看前面这个小群体,他们中间为什么会有人叫教师的外号,是群体极化的结果,群体中成员为了表现自己就会做出格的事,以此来维持在群体中领袖或服从地位。假如,你让群体中一个成员单独面对你,他是不会叫你外号的,甚至有些教师说在路上,遇到学习差的毕业生他会很热情打招呼,学习好的毕业生会不打招呼,这是因为在路上遇到你,他没有带群体在身边,只要在学校,其群体心理就发生作用,有些教师把一个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该学生可能心理还在群体中,批评没有作用,反而会与其结仇。群体就象蚕茧一样,你只有把中间的每一根丝都解开,它才会消失。再比如我校历史上的群体现象:过去原校长室门口走廊里天天一群学生站岗,学生打斗、怪叫、打球、有些女生走过就会伸出腿来勾倒彼此取乐,有些女生在楼下打水,这些学生会向下吐啖、抛东西,可谓远交近攻,有些女生也会怪叫连连加入群体中。再比如:前几个星期,在我班教室楼下楼梯口形成一个小群体,有一个学生极化起来后,对着楼梯,两手把上身T恤衫下摆拉起来上下大幅度摆动,把自己的胸膛露出来大叫连连,这时一女生从下面上来,另一男生两手抓住其两双手,从楼下顶到楼上两人大笑连连,那女生是另一班的,平时也与其他男生在我班的楼梯口大声笑闹。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群体极化的结果。一个群体,发展到一定时候,其破坏力是无穷的。再比如:大前年某班学生到校过生日,十几个男女学生把酒和一个很大蛋糕带到教室,不久全部学生互相打闹着从里面出来,脸上、头上都是蛋糕。也就在第二年,我看到那帮学生打群架,一位学生头上都是血回到学校。要保障学校安全,最重要的是分化小群体。昨天,初三十几个人平常在球场上形成的小群体,追到初二(2)班教室门口,把初二(2)班的窗口堵个水泻不通,其中一人极化到跑到教室内,正在与二(2)班小群体吵嘴、拉扯,我正在自己班门口,转身问什么事,并叫里面的人出去,才平息一场风波。不仅打球、聊天,男生、女生,男女混合,都会形成小群体。有些女生形成恶性群体,天天在校门口站岗,或者在其他班级门口站岗,在路上追打男生,在班内唱情歌、传纸条、吃零食、传唤男生,更有叫外面的人打本校学生。有些教师只认识到女生不乱,男生不乱,实质是恶性小群体不形成,学生不会乱。只要有群体就会有群体极化现象,前几天某班主任把两位男生叫到办公室,就看两男生的衣领都是一样的高高竖起,显然是一个群体,果然在做广播操结束听德育处训话时,这两个人互相做了一个很时尚的双掌互击动作,两人亲热的交谈,不时做个扭捏的姿势。一个人群是否群体,看是否会发生极化。比如:在球场上,同时有很多堆学生,但并非都是群体。群体极化往往会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来,比如在广播操训话时,群体成员会或蹲在地上、或用石子打人、或搂搂抱抱,动作和表情、语言都会极端夸张。
2、舆论与服从:
群体内舆论是群体成长的动力源之一。但群体舆论有很强保密性,因此想从群体舆论入手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让舆论转移目标,比如:让爱好篮球的群体参加比赛。比如:我班新生开学后很快组成自由散慢的小群体,普遍的厌学现象,于是我利用他们爱好篮球运动的特点,组织他们打球,而且放大彩头,向学校提出篮球比赛的要求,动静大一点,时而组织班内比赛,转移群体舆论方向,最终达到解散群体的目的。群体服从是群体运行规则,有很强欺骗性,群体成员有时会无条件的服从。比如:我自己原高中同学聚会,老同学叫我去,我去了,坐了一段时间,我厌了,就自个回家了,同学又打电话叫去,我说自己忙不去了,后来一个月里都不安,前几天打电话问老同学一个问题,他回话中很热情,这才放心。老同学就是一个小群体,群体服从是如此可怕过去是没想到的。因此,对恶性群体中成员,我们不能过多责怪。往往是因为班主任的粗心大意,使学生已经构成群体,因此我们班主任要时时刻刻注意几个学生在一起时,是否可能构成群体。有时前后桌同学、有时几个一起玩的同学。有些教师常常说,这几个同学上课一起讲话,实际这可能是群体、可能不是群体。是群体必然会极化,讲话、做小动作升级,上学期开学初,我们班的张三、李四和已开除的王五构成恶性群体,上课时躺在一起打闹怪叫,吃口香糖、拿着扫帚唱歌结成“扫把队”,下课抽香烟等等。现在张三、李四也不时与其他同学结成群体,但已不再恶性的了。群体服从是有很大的欺骗性,他能使理智者昏了头。
3、依赖性:
群体依赖性是群体成员的个人心理素质。有些人的群体依赖性很弱,我本人就是特别弱的那一种,别人请我喝酒我不会去,也就是那种不上“公车”的人,别人都往东,我可能会往西,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但有些人群体依赖性很强,没有群体他就活不了,有他就有群体,而且在群体中极化。比如:我们班的张三,其家长来时我告诉他:你儿子心理很不健康,群体依赖性太强;我安排与同学下棋,下着下着就怪叫连连,说三道四,耍泼使赖,最后没人跟他下;安排与人打乒乓球,他与李四一起把乒乓球桌给砸了;安排与人打篮球,他打了一会儿,一脚把球踢到操场角落去,或者抱着球跑;上课时,常常与前后同学讲话,声音特别大,教师在说一个词时,他会把这词谐音成其他词破坏教师教学过程;与女生交往时,谈一会儿就要求关系升级,有些女生会骂他、打他,有些女生会与其形成群体;最后我说你儿子如果群体依赖性不解决,学什么都会半途而废。可能有些教师会认为张三仅仅是:好动、无视课党纪律、品质低下、耍小聪明、小孩子爱闹。我认为其深层原因是群体依赖性,其心理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慰藉,其所做所为无一不是群体极化,过分大声、过分使性、过分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其他群体成员,以维持或提高群体中地位。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去打球,新同学与他打球时,他从人家背后死气白赖的硬拽篮球好几次,新同学生气了,他在新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过了好几天群体关系才恢复,他也变得老老实实打球了。我们有时在上课,用眼睛仔细观察新同学,你会发现有些同学虽然上课爱讲话,学习兴趣低,可是群体信赖性弱,这样的学生只需做到让他有事可干就不会出乱子。而有些同学一眼可看出其群体信赖性强,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小心,别让其形成恶性群体。比如:我学生赵六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一次在前面的学生背后写上一行字,后来上课又用弹子打别人,我笑着对同学们说:赵六吗?他有多动症,上次在人家背后写字,但我知道他不会有同道,只要不形成小群体,我是不会批评的。引得全班同学大笑。
总之,运用群体心理学知识去认识学生,去管理学生是班主任最最重要的方法。班主任或领导不知群体心理学的重要,必然舍本逐末,班级一定是会出现:“飞飞动”、“谈恋爱”、“穿着古怪”、“动手动脚”、“打架”、“站马路”等怪现象。比如:我班新同学孙七女,是初三留级生,因为过去谈恋爱,使原年级段男生都疯狂,其原任课教师都说“白骨精”来了,只有原班主任能治住她不动,其他任何班主任都治不住,打比方说是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她画了一个圈,当时吓了我一跳。果然,不到4个星期,我班男生都发病,我连忙跑到原班主任了解情况,在其他教师的吹捧下很快打了赌,我说要把孙七女灵魂抽出来。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小群体上。只要把恶性群体分解,让良性群体成长问题就解决了。解决办法一,让她在学校里消失:上课时,她不可能与其他同学交往,下课时,我让她与其他同学一起去做好事,并不断表扬她;这样,她在班级内就消失了。可没想到孙七女能坚持去做好事,其他同学不能坚持;最后,班长说没事我们看着她,赔她玩就是了,我想我自己每堂课的课间都在教室里,她也不能与其他同学组成恶性群体,实在不行,就又让她在学校里消失。解决方法二,我让其他同学与她玩,谈心,建立良性群体,我特地安排学生绕着她玩棋。果然,她也不在教室里唱情歌了,男生也离开教室玩球去了,而良性群体也在建设中。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从群体心理学角度看待学生与普通眼光看待学生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利用群体心理学解决问题更加彻底。
三、人本管理:
(网上文摘:
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激发、维护、控制和调整员工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使之指向企业目标。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本我是人的“心理能”的中心和基本源泉,它不能忍受由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要求随时满足这种需要以消除紧张,因此它遵守的是享乐原则。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
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
1、我对人性三本的理解是:
对于任何一件事解决时,都会有三本斗争。就象水井,大水井容下三本,三本都大;小水井容下三本,三者都小。自我大时,超我小;超我小时,自我大。而只有自我大时,才能对外发挥最大的激情。
比如:打扫教室卫生,一个学生本我不需要打扫卫生,因为他自己的身体非常臭,该学生如果认真打扫,说明该学生超我大,自我非常小,这样的学生,其家庭和社会压力大;主动发展的欲望就小。假如,他以后没有得到较高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就会习惯性的盲从,在企业中,只能做普通员工;或者受压于生活环境,做小工或更低下的工作,没有反抗的意识。比如上“公车”。但如果一学生不扫地,这说明其超我很小,自我大,这种学生会想尽一切实现自我,有很强的反抗性,但过大的自我有可能会出现不遵守社会规范,这样的学生不会在企业中做普通工人而不想发展的,我们过去一直在喊要自我实现,这样的学生不喊就会主动自我实现。那么这两种学生那种好呢?
我们不论两种学生那种好,且看这口水井,打扫教室卫生,从目的上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和讲卫生的良好品质,这个品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但是学生既不勤劳(作业不愿做),也不讲卫生(他身体很臭),花了六年时间没有培养成,这口井是口枯井。学生自己不愿扫,往往是威慑于教师的严惩之下,或是想当班干部,屈服于利益之下,或者不是想当干部,为了其他利益。前者,社会道德产物的超我上,加了社会惩罚,就象罪犯既受到道德惩罚,又受到法律惩罚,学生在双重惩罚下习惯了,就象一个小偷,第一次被送到警察局是有点怕,多次进去又放出来,就不怕了,叫惯犯,难道学校是培养惯犯的场所;后两者,本我发生转移,从爱劳动和讲卫生的本我,转移到利益获取的本我,我劳动了就会获得利益,而利益的价值远远大于所付出的劳动,就象一个小孩家长叫他买烟同时多余的零钱归小孩,长此下去会产生以小劳动得到大利益的不平等交换的错误道德律,超我是错误的,自我没有正确的超我约束将产生错误人格。当然,有些学生很勤快,在学校、在家里都能为父母分忧,比如我班的钱八女同学,有时上学时带着3岁的妹妹来上课。这种学生热爱劳动品质已养成,超我大,自我小,自我在很大超我压制下,习惯了就难释放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呢?
我的方法是:不打扫卫生的学生不惩罚,只提醒说你没有扫地。我对学生说打扫卫生是自愿的,不愿扫的同学在新学年里举手参加做好人好事的队伍里。今年,新生来时,都不敢举手,老生很多举手,我在老生中挑了13个,新生中挑了2个组成好人好事组,为了平衡学生劳动压力,我过一两个星期就叫学生做个大好事。
我把打扫卫生的这口井的盖子打开,不打扫卫生的学生在他不受到学校法律约束时,其自我就会直接受道德超我制裁,“良心”上的制裁,心理得不到平衡,超我的压力就会放大。(我们惩罚学生,学生受过惩罚后,心理上认为我犯错误了,也受过惩罚了,我已无罪了,超我压力没有了,其“良心”上的制裁的没有了,心理得到平衡了。)
我又在老井旁边打了口新井,这口井中有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做好人好事会受到社会表扬,从社会道德上讲多做好事是人的理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其超我品质非常高,但质量小(没有对做好人好事有约束的道德),这是一口有好水源的深井。别人表扬你,你会很高兴,那么以享乐原则为中心的本我就会自愿工作,自我在吸收极大本我的动力下和受到极小超我约束下会极大释放。
超我得到提升,自我得到提升;这就是超我动力和自我动力两架马车拉着人格发展,实现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激发、维护、控制和调整员工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使之指向企业目标。)
而老井中的自我,没有教师的严惩,只受到过大的超我约束,学生是自愿的,本我不会转移成劳动和报酬关系,学生有了新认识:热爱劳动是人的优秀品质,我劳动了又不求回报,那么我就有了这种品质,没有劳动或要求回报就没有了这种品质,旧瓶装新酒,产生了新的超我动力和自我动力,也实现了人本管理。
那么,结果怎样呢?今年教室卫生比去年好,不大干净,地上会留下几张纸片,偶而没人扫地,但没有人不高兴;而好人好事组做好事时很卖力,打扫了极难打扫的食堂的卫生,这是由于“良心”惩罚很重的缘故,同时找到了新的本我满足。
2、人本管理: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以遵守的享乐原则的本我就有多种体现,一个本我就有一个自我和一个超我,因此人是有多种体现的自我。那么,每种自我都会受到足够大的超我控制吗?答案是,没有培养是不能的,那么就会有人格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把学生在上课和课间两段时间的三本关系分析一下:
上课时,任课教师在教室里,学生总会受到课堂纪律和教师传达的管理信息约束,也就是说学生自我是不自由的,是受到较大的超我约束。我们可以称其为:自我较少,不是真正的自我,是在受到干扰的自我。我们可以把课堂内所有人做为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占首领地位和控制地位的是教师,学生和教师都是其中的成员。学生在上课时的表现,是这个群体中寻找位置。学生在上课时逆反,是在向首领地位的冲击。有时学生因为基础差,会失去学习兴趣,也就是不愿成为这个群体成员了,本我无上课欲望,自我仍要受到超我约束,超我很大,自我很小。因此,称其为不是真正的自我是合理的。
上课不是真正的自我,课间才是真正的自我。做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你管学生上课问题,就是管了一个不是真正自我的学生;只有课间管理,才管了正真自我的学生。只有在课间,学生才能去考虑七情六欲的问题,自我才会多种多样,得到最大的释放。
因此,我的管理理念是:“我上课不管,下课管;对内不严,对外严”。
3、“上课不管,下课管”的解释:
⑴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我对学生说:“不允许有任何小群体形成,有一个打击一个,我要每个人自我独立,情感、兴趣、追求独立,不要依赖于别人,自强自立,自我实现。”有些学生群体依赖性很强,要做到没有群体是不可能的,但决不能有一个恶性群体存在。判断群体的依据是看是否会极化。比如:有些学生下课后,聚在走廊上聊天,我就举了一个恶性群体用脚勾过路的学生的例子,请这些学生到操场上去。开学初,有几个女生天天在一起,我看出她们已形成非正式群体,就叫她们到办公式里来,告诉她们:“我们班现在有两种文化,一种文化是好好学习;另一种是激动人心的文化。我也是凡人,也喜欢激动人心。个人行为我不管,但不能是群体行为;有群体必有极化,我不能让你们极化,个人不会极化,我是放心的。”我把她们座位分开,该群体消失。前面讲过的留级生孙七女与我班新生耿九女,原来坐在一起,有一天我看到她们两个人在唱情歌和双手互击,看的我都心荡神摇,学生竟然会调情确实吓我一跳,她们构成群体我早已知道,但极化到这种程度我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我马上叫来班干部,学生还告诉我初三学生还传纸条给孙七女,按我的要求把两人分开,分化恶性群体,让孙七女在课间消失(学棋或课间去教师办公室做好事)。
⑵管理学生情绪发泄方式:
“我不允许课间在教室里闹,如果你有什么情绪,请你发泄在操场的角落里;不论是高兴也好还是愤怒也好,不要发泄在你的同学身上;你在上课时,如果你听不懂,你无聊,请你下课后到操场上发泄;教室是个学习的地方,不是发泄情绪的地方。”我不许学生课间在教室里打球、打架式游戏、飞纸飞机、追逐、大声喧哗等等发泄情绪的行为出现。比如:新生来时,打篮球总是从教室打起打到操场,再从操场打起打到教室,老生看到我就笑,新生还莫名其妙,新生经过我多次制止后不再有这种在教室打球现象。新生来时,在教室里追逐、坐在桌子上、围在一起聊天,我叫他们到外面去,新生全都出去了,回头看到有许多老生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也有两三个人在聊天,也有人在大声说笑,两眼显出困惑之色,后来他们才理解:我是不允许发泄情绪的行为和不允许小群体极化,而不是不让学生在教室,渐渐地有新生留在教室里。现在学生都能主动到操场上发泄情绪,打球或散步聊天,没有人呆在走廊上不左不右,教室里学生读书写字或下棋作手工聊天,有如公园。
⑶管理学生自我实现:
比如:课间,我把学生赶到操场,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出现各种无序状态:一开始有些学生用脚踢球,张三干脆把球踢到操场角落,上课后我说:“篮球是值得做为终生爱好的运动,不能用脚踢球,再有下次就严惩”;接着又出现两手抱球跑,球员硬抢篮球抱人不放现象,分派别分场地现象,小群体现象。实际上,学生是需要篮球运动的,人的需要层次中(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都与运动有关,学生在篮球运动中,遵守的享乐原则的本我可以极大的满足,然而不正确的个人的道德律,必然妨碍了篮球运动的开展,从而使其在篮球上得不到最大甜头。张三把球踢到操场角落,其行为不尊重旁人,个人的道德律上表现出自私,同时自己失去一次篮球运动机会,本我得不到一次满足。也就是说:没有正确超我指导,自我不当,本我不能满足。在过程中,我不断注入正确的超我,用超我动力拉动自我发展,以致最后产生自我动力,实现人本管理。现在,我可以在班内组织起两个篮球队,让他们5对5互相正式的比赛,从比赛中得到自我实现。正式比赛已进行了3个体育课时间,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让学生多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实现自我,是自我发展最好动力。学生本我是无序的,在新的社会规则的超我引导下,自我才会长足发展。这个社会规则就是比赛规则和比赛过程与结果的表扬,也就是参与意识,参与才能满足本我,发展自我。在课间,我让学生学棋、学球,同时向学校申请比赛,就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而在学习过程中就已参与,自我已在发展。
⑷管理成果:
上课时,任课教师反映:没有“拽”和“鸟”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有,厌学学生有,上课讲话有,小动作有,学生情绪稳定,极化有但规模小,上课好上。作业交的多,少数不交,抄的多,认真做少。
课间,做好事多;无恶性群体;没有人唱情歌;教室内井然有序;球类运动规模大形式标准;棋类运动多质量高;没有人打架;没有人吵嘴;情绪稳定。黑板报出的及时保存长久;班干部比较空闲无需管纪律;前面黑板时而有人水洗。
在外,广播操没有人讲话,没有人做小动作。校门口没有人站岗。没有学生到其他班级窗口、门口。没有人在走廊逗留。
三项竞赛:扣分全校最多。校徽扣分全校最多,眼操质量差,自行车有人负责但有人未锁,值日生包干区大多未扫,班内时有未扫,课堂纪律全校第一或第二。
各类比赛:参加人次多,获奖多。
任课教师:下课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批评今年只有一次,请我批评没有,我主动代批两次。(大前年,我做现已毕业的老初二班主任,记得任课教师主动请我批评只有一次,学生是本地生叫林十,因为上课听错了数学教师的话以为教师骂他,把桌子盖子重重盖下,与教师顶嘴。我只叫班长陈十一跟他说:下次不可。自己没有亲自批评,也就说代批为零,当时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纪律比得上快班。)
四、独特管理理念:
1、上课不管,课间管:
我对学生说,“上课由任课教师管,我不管;我这班主任只管下课”。因为,学生上课表现的是:非真正的自我,是受干扰的自我,只有下课,学生才有独立的自我,管下课才管到学生的自我,只有自我好了学生才会好。也就说:下课好才是真的好。下课是个好人,上课一定是好人;下课如是坏人,那么他在上课时的表现就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会听任课教师;另一种是不听任课教师的。因此,管好下课是班主任管理的重点,同时也说明一个班级的纪律的责任全在班主任,与任何其他任课教师无关。一个学生在下课时,表现差,班主任对其品质和群体依赖性进行详尽分析,如果结果显示这个学生心理问题无法解决时,那么班主任无需客气主动告诉家长:去看心理医生去吧,学校无能为力。也就是说,下课表现是决定学生好坏唯一标准。学生下课好,上课才会好。
因此,我不需要学生在上课时表现的具体数据,从来没有派过探子,我也不需要班干部上课时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新生王十女说:“老师我发现班干部是不管纪律的”。我对她说,“我班的纪律都是我管的,她们管的不对反而添乱,我班的干部是很空闲的,只是做事情的”。我时常向任课教师或其他教师讨表扬,常常引起一些教师的误会,说:你们班好呕,我又没说你们班差。上课时,我马上把这位教师的原话说给学生听,学生非常高兴。
2、讨表扬:
我向任课教师讨表扬,向学校德育处讨表扬,向与我班无关的老师讨表扬,比赛要表扬,做好事也要全校人人知道,动静越大越好。讨来的表扬加工加工,既要真实,又要好听。学生说我最会表扬人了。
3、里面不严,外面严:
“破窗效应”,公众场所就是窗户。
4、自我独立,不要小群体:
群体是学生最大的诱惑,也是学生最大的敌人。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而群体因人的极化而恶化,只有管理好群体才能管好学生。

5、三项竞赛扣分提醒不惩罚:
不打扫卫生,不惩罚;校徽扣分,不惩罚;自行车扣分,不惩罚;眼保健操扣分,不惩罚;广播体操扣分,不惩罚。
五、以下是与他人争论最大的几点:
1、校徽要不要管:
前年,我与德育处因为校徽问题有一场争论,争论的主题是:“校徽要不要扣分”。我问:“校徽丢了,要不要挨批评?”他说:“校徽没戴就要扣分,不管是丢了忘了,都要扣分,丢了去买。”我问:“我们丢了钱,是否要挨批评;我们忘了钥匙,忘了别人名字,要不要挨批评。”他说:“这怎么一样呢?”。我又问:“学生戴假的校徽、从里面很外递校徽、骗教师说校徽在校内等等。就校徽一项,坑蒙拐骗都学全了,我们学校是学生学习坑蒙拐骗的地方吗?这是谁的责任。”他笑笑,说:“谁说学校是学坑蒙拐骗的地方。”我想问:“校徽坏了,谁的责任?应该是学校的责任,买给学生劣质产品。校徽很贵,一个校徽可以买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学生都是外地人,校徽质量差,很容易丢了或坏了,对外地生是个困难。”我看他样子就没问。我又问:“校徽扣一次分就罢了,一天校门口就扣两次分,眼保健操又扣一次分,一个星期五天,一个学生就要扣15分。班主任天天为校徽问题批评学生,你拿什么表扬学生,学生应该是在表扬中成长,还是在批评中长大。校徽扣分比重大于课堂纪律。这样,谁还要当班主任。”过去,学生没有戴校徽是不能进校的,有些教师言词激烈,现在总算是让学生进校。
2、打扫卫生:
有人对我老婆说:你老公连班级卫生也搞不好。是啊,我是学校有名的不严的教师。为打扫卫生要不要管,与其他班主任有一场争论。她问:“学生卫生不打扫,那么怎样养成热爱劳动和卫生的习惯。”我问:“学生作业都不肯做,抄的,勤劳了吗;学生很臭,卫生习惯养成了吗?”我说:“学生肯打扫卫生,是因为老师的重罚,学生是不肯扫的。”她说:“我们班的学生都是自愿扫的。”我说:“怪不得,你们班是优秀班级。”我问她:“什么是超我知道吗?超我大,并不是好事。更有班主任用重惩对待学生。”
3、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我与德育处有一场争论,我说:“眼保健操不打分也行。”他说:“不打分,学生不会做的。”我说:“眼保健操时,学生睁开眼睛也扣分,学生动作不规范也扣分,扣分太重。”他说:“眼保健操,眼睛睁开怎么做,动作不规范就不能保护眼睛。”我问:“你戴眼镜是否眼保健操没做或做不好啊?学生为什么不规范,说明小学要求没有这样严格。我是不会因为眼保健操再去批评学生的。”我心理在想:眼保健操与广播体操地位岂能并列,广播体操是公众场合的“窗户”,从“破窗效应”理论上说:广播体操及德育处训话时,是及其重要的,它关系到全校学生会不会:“飞飞动”、“谈恋爱”、“穿着古怪”、“动手动脚”、“打架”、“站马路”等一系列不良表现,岂是简单分数加减。我的管理理念是:“里面宽,外面严”,岂能言而无信。德育处应该把:眼保健操分数与广播体操分数分开打分,不能记成两操分数。
4、做好事:
有位班主任对我让学生做好事后向学校要表扬有不同看法,说:“做好事岂能留名?我们班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的。功利太强了吧?”我说:“做好事不留名,岂不白做好事了,做好事就要动静大一点,人人说好才算好。一个人要给自己一点信心,最好的办法是别人常在你面前说你好,这样动力才大。我们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已对自己失去信心了,在学校这个环境,表扬是很少的,因此动静要越大越好。”
5、对孙七女的方法:
有位班主任说:“你让孙七女在学校里消失是不对的,她父母知道了会找你论理的。”我说:“孙七女是原班主任叫她父母带回家去不让读书的,后来她父母向学校求恳才留级的。原任课教师都说她是“白骨精来了”,认为该学生没有其它班主任能治得住她,只有原班主任能象孙悟空那样画个圈管住她的。我叫她在学校里消失,是指上课她在教室,课间她到校办公室里做好事,在教室里暂时消失,这样就不会出事。而且,做好事受到了表扬,她自己也高兴,再多一点表扬也许会变好。两周前,她令我班男生都疯狂了,这是事实。现在,她不需要消失了,但仍然在班干部保护之中。”她想想说:“说的也是,让她消失只是权益之计,以后变好了,她父母还会感激你。”对孙七女,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极端的手段,让她在群体中消失是解决小群体的一种方法。
6、向德育处申请体育比赛:
我向德育处申请学生篮球、象棋比赛等体育比赛,他回答我说:“你向体育组申请。”我说“我是班主任,我不能管体育组,我怎能向体育组申请。”他又说:“你向团委申请”。我说:“我是班主任,我现在是团委管的了。”他又说:“我们现在忙,要期中考了,现在不行,期中考后再举行。”我说:“我已与体育组说好了,他们说现在上课上篮球做好准备,你定个时间吧?”没有回答。
有些班主任对我向德育处申请学生篮球、象棋比赛有不同看法,认为:要搞比赛,几个班级比一比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德育处出面,班主任向德育申请,德育处一定要听你的吗?又说,初二中篮球我们班最好,你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好处,象棋我们班也最好。我说:“德育处叫我做什么我就要做什么?德育处是我的上司,我要做什么当然要向他们申请了?我的申请又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他们不接受,我就会向校长申请。”
我是在想,我们许多学生在球场上运动,有许多已构成小群体,如果在正规比赛的引导下,最少在舆论上起到干扰群体舆论的作用。如果,教师再参与引导学生比赛,群体可能就会向良性发展。再从人本管理上说,开展正规比赛是很有必要的。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班主任心理学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分享到:
  (2009/1/1)
  (2009/1/1)
  (2009/1/1)
  (2008/12/27)
  (2008/12/27)
  (2008/12/27)
 
版权归厦大家教网所有 copyright 2009-2015
咨询热线: 0592-2190400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