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查找 教员查找 教育资讯 家长校园 教学方法 试题下载 成功案例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注册 登陆
热点推荐
适度游戏,“勇哥”一句话促游戏迷考上厦大
妈妈,我想对你说(厦大家教心理专文)
2013年9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始
教育资讯 教学方法 中考 高考 精选模拟 家长校园
注册 登陆
厦大家教 > 家长校园 > 家教故事 > 正文
张帅可是如何成为散打冠军的?
   2009-1-3 8:41:20     厦大家教

人物介绍:
张帅可白白净净的,长得很像香港电影演员余文乐。这个26岁的小伙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走到任何一个有镜子的地方,他总会不自觉地照照,理理头发。

但只要踏上拳台,这个原本斯文的小伙子,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设的散打比赛上,他以大力的踹腿和凶猛的抱摔,为中国赢得了第一块男子项目金牌。

有评论称,“他为中国武术圆了一个奥运梦想。” ……
 
 
内容提要:

如今,张帅可已经是整个塔沟武校两万多人的精神偶像。武校的门口拉着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恭贺他奥运夺冠,这也成了武校下一年招生最好的广告。


通过散打,他还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一路走来,张帅可的夺冠之路也充满艰辛…… [参与发言]
 
 
 
 

从某一个角度说,张帅可无疑是幸运的。

这个26岁的小伙子,已经成为塔沟武校20000多名学生的偶像。尽管奥运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在这个中国最大的武校的校门口,至今还拉着一条巨大的庆祝他获得武术金牌的横幅。随便向某个学生打听他的事,这些孩子们的眼神里,都流露出一些很向往的东西… 详细>>
 
 
 
 
 
 
曾经梦想当明星

但和这些琐事比起来,梦想的幻灭,才是最可怕的。那些飞檐走壁、隔空点穴的高深功夫,从来只存在于电影与幻想中。在武校真实的生活里,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枯燥无味的基本功训练。

武校里奉行“严师出高徒”,挨打挨罚对学员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学员们背地里给教练的棍子起外号叫“油条”,巴掌就是“烧饼”。有时候在冰天雪地里训练,手脚冻得麻木,做不好动作,教练便会惩罚学员们,让他们把衣服脱光,只穿着一条小短裤训练。
 
 
伤病组成了一部征战史

张帅可的左耳,看上去就像是一团揉皱的面包,里面的软骨因为长期的打击与受损,已经粉碎、萎缩。有时候积了很多淤血,队医就要用针筒抽血,但耳朵不比其他器官,针管很难扎进去,而且扎进去后还要在里面不停地搅动,这种钻心的疼痛,甚至让张帅可有了“针筒恐惧症”。
 
 
 
 

 


 
 
 123456 暂停播放 
 
  
拳台之上
 
拳台上的张帅可,犹如一只凶猛好斗的狮子


曾经梦想当明星
 
这个侧脸看过去有点点像余文乐的小伙子,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电影明星


问鼎奥运金镶玉
 
2008年8月24日上午10时,张帅可最终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56公斤级世界武术霸主,将令人艳羡的“金镶玉”拿下


万众瞩目的焦点
 
得胜之后,张帅可理所当然成为相机追踪的焦点


最贴心的“玩伴”
 
热闹之后,陪伴这个年轻人最多的,依然是这副厚厚德拳击手套


塔沟武校的学生们
 
张帅可幸运毕竟是少数,而光鲜辉煌的背后,则是日复一日异常辛苦的训练


村里的孩子
 
土堆成了村里孩子的游乐场


邵兴明的家当
 
绍兴明家屋角编织袋都是别人捐的衣服,大多都穿不了


废墟上的蔬菜
 
废弃的田埂上新种上了新鲜的蔬菜


腊肉
 
腌制好的腊肉在树干上静静地等待着过年


 
 
如果时光倒流回12年前,张帅可一定不会想到有这一天。那时,他的梦想是学好武术,然后“像李连杰、成龙一样”,成为一个电影明星。

张帅可的家乡,在河北省邯郸市一个叫焦左的小村里。这儿也是传统的武术之乡,从小时候起,张帅可就跟着周围的师傅们学习武术,常常放学后还要骑上十几里地去练功。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14岁那年,张帅可初中毕业,已无心向学。此时,一个关系很好的邻居,已经到了河南省登封市的塔沟武校学习。在邻居的鼓动下,他终于正式踏上了学武之路。

塔沟武校,位于嵩山少林寺旁,是河南这个武术大省里规模最大的武校,在校学员有2万多人。每年,都有无数像张帅可这样的年轻人,进入这所“天下第一武馆”,追逐自己的武术梦想。

张帅可的家人,并没有给他的选择设置太多的障碍。父亲拿出家里全部的四千元钱积蓄,为这个家中的长子,交上了第一年的学费。对于这个收入很低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赌博。

面对这场赌局,年幼的张帅可一度踌躇满志。他相信,自己只要练好功夫,马上就能拍上电影,让家里人过上很好的生活。

但进入武校没多久,他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那时,张帅可属于武校里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他几乎没有零用钱,每十天,他可以从教练那领到父亲存在那儿的五十元钱饭票,这便是他所有的生活费用。

他每天的早餐,就是五毛钱的稀饭加馒头,午餐和晚餐各两块钱,一荤一素,剩下的五角钱,用来应付其他的零散开销。小孩子常常贪嘴,不到10天,就把饭票用尽了。训练完,他只好蹲在墙角,饿着肚子看别的孩子吃饭。

洗衣服也是个难题,每到周末,武校的学员就得端着装满脏衣服的脸盆,走上七八里路,去山上的一个水库。到了冬天,还得把结冰的水面凿开。衣服洗好后沾满了水,变得很重,脸盆的质量又差,经常走到半路就裂了,洗干净的衣服掉到地上,又得回头重洗一次。

十四、五岁的孩子,原本该是被父母亲悉心照顾的年龄。但离家几百里地的张帅可,不仅忍受着生活的艰辛,还要想办法排解对家与父母的思念。

因为生活困难,他连信都不敢多写,只能找些武校里的同乡,用乡音来排解寂寞。头三年里,他只有过年时回去过,那是他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到邯郸火车站时,往往是大冬天的夜里,到焦左的汽车已经没有了,为了回家,他得一个人背着包裹,走上几十里地。

但和这些事比起来,梦想的幻灭,才是最可怕的。那些飞檐走壁、隔空点穴的高深功夫,从来只存在于电影与幻想中。在武校真实的生活里,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枯燥无味的基本功训练。

每天早晨5点,学员们就要早起跑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每个实战动作每天要打几千遍,一天下来,连拿筷子都用不上力。

武校里奉行“严师出高徒”,挨打挨罚,对于学员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学员们背地里给教练的棍子起外号叫“油条”,巴掌就是“烧饼”。有时候在冰天雪地里训练,手脚冻得麻木,做不好动作,教练便会惩罚学员们,让他们把衣服脱光,只穿着一条小短裤训练。

张帅可刚到武校的前半年,父亲曾经偷偷去看望过他一次。

那时,还是新人的张帅可,一直都是拳台里的陪练。他戴着护具,光挨打,不还手,帮助主练找到打击的感觉,建立自信。当他发现父亲来到训练场后,便和主练商量:“我爹来了,你让我打打好不好?演给他看看,不然怕他伤心。”

但张帅可后来才知道,父亲站在那儿,已经看了他整整半天。

 

伤病组成了一部征战史

他身上的伤病,组成了一部征战史。

2000年的越南亚洲散打锦标赛,18岁的张帅可获得了他一生中第一个亚洲冠军。他用一个标准的侧空翻从拳台上翻下,他说,那个时候,他满脑子都是在塔沟武校练习侧空翻时的情景。

在练习侧空翻动作时,张帅可曾经大哭过一次。在做这个动作时,许多学员总会下意识地将手臂撑到地上,进行自我保护。教练就拿着一根棍子,每当开始侧空翻时,就狠狠在地上一扫。

其他学员都顺利地过关,但张帅可每次侧空翻,都会被教练的棍子抽到手臂,疼得他呲牙咧嘴。到后来,手臂再不敢伸下去了,但身体掌握不了平衡,一次又一次地摔得“嘴啃泥”。他一边哭一边翻,一直到了夜里九点多钟,才勉强合格。

“我和别人不一样,全家的希望都在我身上,我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他说。

但正是这种韧性,使得张帅可很快在同一批学员中脱颖而出。在塔沟武校的第一年里,他就击败了所有同年龄的对手,入选了校散打队。

张帅可那个关于电影明星的梦想,也早已消失了,对于武校的学员来说,最好的出路之一,就是好好训练,毕业后被体校和体工队挑中,成为国家供养的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在几万人的武校里,出人头地的,永远是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人。

张帅可是幸运的。1998年12月,在毕业前的一个星期,当他正对“前途十分绝望”的时候,河南省散打队的教练到塔沟武校选好苗子,挑中了他。

凭借着在武校的扎实功底,1999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的张帅可便获得第四名。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张帅可将全国锦标赛、亚洲锦标赛、世锦赛、世界杯金牌纳入囊中。

散打比赛多年,张帅可身上的伤病,组成了一部征战史。他的右臂曾经骨折、左肩脱臼,腰肌劳损,膝盖关节轻微积水,多处脚趾骨折,其中右脚的大拇指多次粉碎性骨折。

但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耳朵上的伤痛。

张帅可的左耳,看上去就像是一团揉皱的面包,里面的软骨因为长期的打击与受损,已经粉碎、萎缩。有时候积了很多淤血,队医就要用针筒抽血,但耳朵不比其他器官,针管很难扎进去,而且扎进去后还要在里面不停地搅动,这种钻心的疼痛,甚至让张帅可有了“针筒恐惧症”。

大赛前的减体重,也是一道难关。张帅可的身体脂肪含量,几乎已经是他这个体重的最低下限,他只能用排汗的方式来减重。

具体的方法,听起来十分残酷。在夏天30多度的高温下,他要用保鲜膜紧紧裹住身体四肢,然后穿着棉服跑步,还要尽可能地看控制饮水。有时,身上干得已经排不出水了,只是一阵阵地发热,扯开保鲜膜,他甚至能感觉到皮肤开始干裂。

曾经有一次在广州的集训,张帅可在山路上进行长途拉练,当他跑到山顶后,却再也没有力气跑下山了。他只能眼睛一闭,从山坡上滚下,有时候被树枝卡住,就爬出来继续往下滚。

滚下山后,张帅可碰到一对正在路边种田的农民夫妻。他想上前讨点水喝,但这对夫妻把大夏天穿着棉服,戴着头套的张帅可当成了怪物,他们拿着锄头和镰刀冲来,张帅可吓得拔腿就跑。这也透支了他最后的一点精力,跑出了数十米,他就瘫在了地上。

他的身旁,有一个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里面还有一点存水。他闻了闻,水已经发臭了,但实在渴得没办法,也只能喝下去。等精力慢慢恢复了,才回到宿舍。

 

我也享受了奥运的所有过程

从2000年开始,张帅可拿过的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头衔已经有八九个了,但他从未拿过全运会的散打冠军。在中国这个武术的发源地,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竞争最为激烈的比赛,非全运会莫属。

正是在2005年十运会的预选赛上,张帅可遭遇了他一生最大的一次挫折。在首轮淘汰赛上,他碰上了和他同出自塔沟武校,但已代表四川队参赛的师兄于飞彪,遭遇了“让自己想退役的一场失败”。

那时,他不想见人,停止了一切训练,只是一个人呆着,有时,他会去嵩山,在寂静的山林间沉默地行走。他几乎已经失去了对散打的热情,甚至开始考虑起退役和转行的事情。

“我23岁了,该拿的冠军都拿了,为了全运会,还要再训练四年,值得吗?”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就在张帅可陷入迷茫的时候,传来武术有可能进入奥运会的消息。2006年,河南省进行了散打改革,采取“省队校办”的模式,将省散打队移到塔沟武校,出任省散打队总教练的武校总教练刘海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张帅可重新投入训练。

在刘海科的指导下,张帅可的技术水平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又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自2006年起,张帅可在国内外的各项大赛中,再没有输掉过一场比赛。2007年,他连续三次击败了十运会预选赛淘汰自己的师兄于飞彪,奠定了国内男子56公斤级散打第一人的地位。

2008年初,张帅可就来到北京,开始了他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段长期集训。

“武术是我们的国粹,我是惟一一个代表中国参加散打比赛的,如果这块金牌丢了,以后武术在国内还怎么开展?河南又是武术大省,多少双眼睛看着你啊。”张帅可说,自己从来没有承受过如此巨大的压力。

在那几个月里,张帅可每天就是训练场与房间的两点一线,压力“就像一个重重的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唯一的消遣,就是每天能上一两小时网,与朋友们用QQ聊聊天。

这种压力一直持续到比赛开始,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手身上,就连看台上观众举起的“张帅可,好样的”的标语牌,都是比赛后复盘看录像时才看到。

在轻松闯过前两轮后,张帅可在决赛中迎来了俄罗斯选手尚拉杜耶夫,并以事先确定好的防守反击战术,2∶0拿下比赛,如愿地将“金镶玉”挂在了自己胸前。

比赛结束后,有人大声问他:“今天晚上准备怎么‘处理’这块金牌?”张帅可笑了,他声音很小地说:“抱着睡觉。”

但散打作为特设项目,这枚金牌并没有计入最后的奖牌榜,张帅可的心情也很复杂:“我们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不比任何一个奥运正式项目少,可话又说回来,我也享受了奥运的一切过程,不是吗?”

 

“我时刻都在对手的压力下战斗”

奥运会结束后,张帅可去深圳呆了几天。以前在武校关系很好的几个队友,在那儿做生意,得知他奥运夺冠,便请他前来散散心。张帅可和朋友们租来快艇,在海上疯玩了几天。

和张帅可一起从武校毕业的朋友们,大多数都从事着与武术无关的工作——回家务农、当保安、考学,或者是做生意。张帅可说,自己有时候很羡慕他们,“有车、有事业、没有纪律约束,也有自由。”

但如今,张帅可已经是整个塔沟武校两万多人的精神偶像。武校的门口,拉着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恭贺他奥运夺冠,这也成了武校下一年招生最好的广告。

通过散打,他还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今年初,他已经在郑州买了房子,并把年迈的父母接了过来,他的二妹和三弟,也都已经到了郑州求学,一家人终于又团聚在了一起。

张帅可和父亲的相处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为常见的那一种。无论张帅可取得多么好的成绩,父亲都极少给他鼓励,有时候还会给他泼点冷水。即便是在奥运拿了金牌后,他给父亲打电话,老人在电话那头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多余的要说,你不要太骄傲,还是要把握好你的人生。”

“的确,四次世界冠军,两次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多得都数不过来了。”张帅可说,“但我从来还没拿过全运会冠军,明年十一运会,是我最后的一次机会了。”

张帅可的弟弟,也已经走上了和哥哥一样的道路,他也进入了塔沟武校,成为一名散打运动员。兄长是全校2万多名学员的偶像,这无形中也给他带来了压力,他的许多朋友都会在他耳边念叨,你看你哥多本事,你要向他学。

但张帅可说,弟弟应该学着承受这样的压力,“我们散打运动员,时时刻刻都要在对手给你的压力下战斗。这点压力,实在不算什么。”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张帅可是如何成为散打冠军的?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归厦大家教网所有 copyright 2009-2015
咨询热线: 0592-2190400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