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等。“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人们发现,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气质就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等;而人的性格更是多种多样,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就将其归结为十六种性格因素,并认为这些性格因素决定人的个体性格,其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情感差异。认知差异即学生在学习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如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情感差异即学生在学习某一任务时,对该学习任务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写作文,有些学生能把写作文看作是表现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努力并渴望写得更好些;而有些学生则把这件事看作是一种义务,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就把写作当作一种负担,害怕写作自然就在情理之中。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生活情趣不一样,后天个性的发展也就必然不一样。语文教学应该针对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然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还是大量存在,学校、老师还在过分强调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考核标准。这必然导致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也就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例如目前在教学上大量采用的 “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法是教师根据统一的要求,凭着良好的主观愿望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但是无形中却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硬性灌输知识,强调整齐统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没有个体思考,只有教师指挥下的“集体齐步走”而无学生的“个体散步”。这就抹杀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考核标准上通行的是绝对、唯一的评价,以统一的教材,通过统一的考试,根据标准的答案,评价学生的好与坏,不顾及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方法、能力、智力倾向以及对本学科的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落后的教学方法造就了“学生厌学,教师不知如何教”这样一种局面,学生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可能受到严重得压抑,甚至于形成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唯“书”唯“师”为上;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成为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人。
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的桥梁就是个性化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众所周知,学科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学才能逐步吸收消化。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探求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积极的学,进而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创造性的个性。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自身的个性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相对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它强调的是教法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之处。倡导个性化教学,旨在培养与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有利的各种物质条件,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体能、智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