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查找 教员查找 教育资讯 家长校园 教学方法 试题下载 成功案例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注册 登陆
热点推荐
适度游戏,“勇哥”一句话促游戏迷考上厦大
妈妈,我想对你说(厦大家教心理专文)
2013年9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始
教育资讯 教学方法 中考 高考 精选模拟 家长校园
注册 登陆
厦大家教 > 正文
如何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2009-7-4 10:15:46     厦大家教网

如何运用历史课堂提问开发学生智能 。下面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因为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人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有关史实。这样,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第三,教师要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时提问,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教师在讲完新课后,提出问题,复习刚学的新知识;在下次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复习巩固上次所学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很有好处的。这两种提问有效地利用了旧知识,使新知识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容易把握,而且易于保持和恢复。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历史教材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历史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效率很差。

  我在讲授《稀疏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一课时,作了这样的实验:在讲授该课的前一天,甲班不作任何暗示,只要求学生在晚上阅读本课两遍;乙班布置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第二天上课检查阅读效果时,甲班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多数回答不出来,而乙班学生多数能较好地回答我的提问。同是水平相当的学生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觉、观察、识记等心理活动的效率与他们是否明确活动目的密切相关,活动目的越清楚,其观察知觉就会越清晰、完整,识记效果就越好。由于甲班学生阅读是在没有目的情况下进行的,其阅读效果不好是必然的。

  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思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二字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现行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以及现代影视、幻灯、文物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求观察者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讲授唐朝的“曲辕犁”时,教师可先出示《二牛一人的牛耕画像》和《曲辕犁》图,然后提出:“西汉时期的犁与唐朝的曲辕犁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唐曲辕犁比西汉时的犁有什么进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发现:西汉时的犁在结构上是直辕,只有犁头和扶手。唐朝的犁是曲辕,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教师通过点拨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较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作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二是增加了犁评,由于犁评可升可降,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这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看《1929?932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认识: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理分布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处于两省或两省以上的交界处;二是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②这两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南方各省受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较好,秋收起义在这里进行;二是两省以上的交界处是敌人统治最薄弱的“三不管”地区,便于发动和积蓄革命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提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高。

  四、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用各类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这里,仅就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作一简要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因此,教师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因怯场不敢回答或语无伦次,要么不分主次照本宣读,所答内容“水分”很多,可取者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为怯场者答问多创造些机会,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取舍材料,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关于“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只是简单地罗列岳飞抗金的事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岳飞抗金事迹突出确实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但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战功卓著并不止岳飞一人,至少是数以百计。但像岳飞这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受后人尊敬的却不多。要分析这类历史现象,必须从行为的正义性和代表谁的利益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就能简要地回答:岳飞之所以受到人民尊敬,一是金军多次南下攻宋,一路烧杀抢劫,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二是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却被奸臣秦桧杀害。于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五、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是常见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都包含最初综合棗分析棗再次综合这三个环节。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砌,也不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简单拼凑。学习历史,不是良莠不分的全部“继承”历史遗产,而是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总结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与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而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问。因为,没有问题,分析与综合便没有目标。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或对提出的问题展开一番议论,最后由教师运用历史辩证唯物史观作透彻分析总结。

  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应注意四点。一是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灵活选用各种提问方法设计问题,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并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如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奴隶制的产生,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康乾盛世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等有关内容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二是要对历史知识进行系列归类,求同存异,探求本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如试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说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等。三是要教给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如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看历史人物的大节,看他是促进还是阻碍、延缓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等等。四是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两个原则,既要史论结合,观点要统帅材料,材料要说明观点,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切忌史论脱节,乱下断语。只有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才富有说服力。

  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没有比较就不能区分对象、认识事物,也就不能鉴别良莠。就历史教学而言,在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在时空上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如纵向比较提问,就是把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时,教师提问:比较历史上的变法或改革,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比较获得了以下共识:1.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与某种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时代提出的要求;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3.变法或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往往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有时还得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横向比较能力。引导学生把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似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深化认识,寻求规律。如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时,不妨提问学生:你认为两次革命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经过比较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和俄国一样,革命前夕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国都具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但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而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未能成功,关键是俄国有一个早在1903年建立的具有丰富革命经验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而德国没有这样的党。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才会胜利。

  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纵横提问,引导学生探求,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七、运用提问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史实提出有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和《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两课,罗列了大量的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材料,但对原始社会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并未加以区分。因此,教师在讲完新课后,可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抽象出原始社会的本质属性:1.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以及半坡、河姆渡居民和大汶口居民,各距今多少年?这说明了什么?2.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各使用什么劳动工具?这些工具说明了什么?3.原始社会人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是什么样子?说明了什么?4.原始社会有没有私有财产?有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为什么?5.原始社会有没有军队、警察、监狱等组织?说明了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便可逐步抽象出原始社会的本质属性: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工具简陋,人们劳动经验缺乏,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对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薄弱,劳动收获很少,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没有国家。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原始社会的基本概念,而且抽象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概括是在思想中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中去,以构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

  例如,关于“洋务运动”这一历史现象,教材只叙述了洋务运动的原因、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和主要活动,并未分析洋务派创立的官办近代军事工业和官办近代民用工业本质上有何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深化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概括:1.洋务派前10年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目的是什么?军用工业品是否在市场上进行交换?2.洋务派后20年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什么?民用工业产品如何处理?这种民用工业的性质是什么?3.请你概括说明洋务派创办近代军用工业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性质上有何不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便能概括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本质区别:洋务派前10年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虽然使用机器生产,但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本质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后20年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

  八、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面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的素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历史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具体事件和现象所构成。各民族、各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途径、方式、速度是多样的,整个世界是变化的、发展的,其间存在着很多偶然性。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变异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准备了思想材料,奠定了客观基础。

  例如,讲“西安事变”时,教师可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杀还是不杀?为什么?”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常分成杀蒋和不杀蒋两大派。主张杀蒋的理由是:1.蒋介石杀人如麻,仅“四一二”政变到西安事变时,就屠杀了不下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不杀不足以平民愤;2.杀掉蒋介石可使国民党反动派群龙无首,造成国民党内部混乱,削弱其统治力量;3.杀掉蒋介石可联合一部分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军队,增加抗日力量;4.不杀蒋介石等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动内战便是最好的说明。主张不杀蒋介石的理由是:1.“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中国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应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由反蒋抗日转为联蒋抗日,只要能达到此目的,就可以不杀蒋;2.杀掉蒋介石一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集团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蒋介石式的人物;3.杀掉蒋介石,亲日派会乘机扩大内战,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长驱直入,造成更大的民族危机,对抗战不利;4.不杀蒋介石是国共合作的前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能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有利于民族抗战大局的;5.共产党人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利益的,不记私仇;共产党虽作了蒋介石反悔的准备,但还是从抗日战争全局出发,努力逼蒋抗日。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发散,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是颇为有益的。

  九、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历史是过去性的知识,要把过去的事情展现在学生眼前,没有想象力是不行的;学生要把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中外关系等纵横复杂的事情联系起来分析,没有想象力也是不行的。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提问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棗史学、文学的重要成就和书院的盛行》一课中有陆游的诗《示儿》,由于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习过这首诗,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既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能实现教育目标。我在教学中是运用提问的方法进行的:“作者临死时,既然感觉一切都是空的,为什么唯独对‘不见九州同’还是那么悲伤?那么放心不下呢?要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于是,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衰老的陆游在临死前,披肝沥胆地对儿子深情嘱咐的场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临死的陆游对南京统治者偏安江南不积极收复失地的愤恨,告诫儿子积极参加王师收复中原的场面”;还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临死的陆游为自己没有促成王师收复中原而悲伤,从而告诫儿子积极参加王师收复中原,以了却自己未竟之业的场面”。这样,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智能呢?我以为,运用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能的有效手段。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如何让历史课生动起来?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归厦大家教网所有 copyright 2009-2015
咨询热线: 0592-2190400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