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查找 教员查找 教育资讯 家长校园 教学方法 试题下载 成功案例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注册 登陆
热点推荐
适度游戏,“勇哥”一句话促游戏迷考上厦大
妈妈,我想对你说(厦大家教心理专文)
2013年9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始
教育资讯 教学方法 中考 高考 精选模拟 家长校园
注册 登陆
厦大家教 > 家长校园 > 家教故事 > 正文
家长心理健康对孩子的重要性
   2008-4-22 22:58:12     中国教育报

      家长朋友,您知道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吗?

      作为家长,您的心理健康吗?或许您自我感觉还不错,千万别以为自己当家长就理所当然地称职。一份调查表明,百分之八十二的孩子认为他们的家长不合格。这样看来,您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本期我们推出了几则家长故事,它们中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如果您也有家教妙招,那我们就一起分享吧。

    “多陪”让教育赔多了

    无论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从校门到家门,总有不厌其烦“陪行”的父母;从饭桌前到书房里,孩子一旁都有兢兢业业“陪坐”的家长;爸妈们不放过每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从钢琴班、提琴班到舞蹈班……诸多战场“陪练”。哎呀!“陪行”、“陪练”、“陪训”、“陪读”,提及孩子们面临的“多陪”教育现实,不由得让人顿生颤栗,而又四顾茫然。

  看看由“多陪”所引发的现代教育悲喜剧,真是“多陪”让教育赔多了。独生子女家庭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让整个生活都以孩子为核心。但是没有几个家长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孩子,才会使其健康而快乐的成长。从“多陪”教育的现实中就可以看出,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育人者的“大爱”应该用怎样的形式去体现。

  他们只懂得“小爱”,只知道用“多陪”的形式花费几倍、几十倍的辛劳,甚至可以说是用苦难去营造一种实际上的错爱。原本和谐的家庭生活已经被这种“多陪”意识所搅乱。每个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烦恼,绝大多数父母“陪”得筋疲力尽;每个家庭都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痴狂,但很少有家长不是爱得糊里糊涂。

  “多陪”教育的实质就是育人者霸道地用自己的目光关注、自己的心灵关爱、自己的言行训育、自己的习惯熏陶,当然还有育人者用“爱”烹制的“残暴”。家长们一厢情愿地为孩子编织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很少甚至从没考虑过孩子的意志。

  他们营造的“多陪”环境,当然使孩子们没有快乐而言,当然使他们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孩子们整天在这样“多翅”的环境里,自己的羽翼当然无法发育得丰满,更没有机会体验到自己“翅膀”的作用和威力。他们这样一直偎依在父母身边,根本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怎样去生存。而有朝一日,当他们去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时,其结果就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无所适从。

    “多陪”教育最终必然滋生这样的可悲结局。

  清除“多陪”教育是孩子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的“多陪”生活都是短暂的,孩子们总要走向五彩斑斓的社会,真、善、美和假、丑、恶统统会以它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育人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不做作、不吹嘘、不麻木、不膨胀,放开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能处处感受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教育。这样,孩子们才会主动地适应“室内的环境”,自觉地感受“室外的空气”,才会真正扎根在肥沃的“培养土壤”,沐浴于温暖的“培育阳光”,茁壮地成长为参天大树。 (山东省枣庄市君山路小学高淼)

    三句话里看家长

  我没法,管不了这孩子

  一次,一位家长在电话里痛哭流涕,诉苦说:“老师,这孩子一点不听话。我叫她做作业,她一转身就逃走了。我抓她回来,她就捏着笔坐给你看。我气极了,打了她一顿,她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真的没法管她了,你给我说几句吧……”电话那头同时伴着孩子的哭声。我与这位妈妈分析了问题的所在:她是管了,可是管的方法太简单。她家孩子学习基础不好,她得花点心思,耐心细致地引导。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解困者,而不是施暴者,打只让孩子更厌恶学习。再说孩子还只是三年级,她说没法管孩子了,那以后怎么办?轻言“我没法,管不了这孩子。”其实是一种不用心的教育,是一种责任的放弃。

  我很忙,没时间顾及孩子

  家长为了生活,忙是一种事实。家长早出晚归或长期在外,孩子只能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自己安排回家后的生活。家长看似和孩子天天在一起,其实与孩子几乎没有相处的机会,更不要说彼此的交流。家校联系本上、家庭作业上、测验试卷上……没有一处家长签名。在谈及与父母一起分享快乐的情景时,孩子的眼中一片茫然,只记得父母经常给他一些钱花。这些孩子常显出一种孤独感,对学习也缺乏一种热情。我同情家长的辛劳,但不赞同他们的观点。

  我非常赞同安徽合肥薛瑞萍老师的家长理念,“孩子永远是第一的”。有一次,学校晚上七点开家长会,薛老师因孩子的事,七点半后匆匆赶到教室。她坦率地对家长说:“我们都是家长,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我的学生和我自己的孩子相比,孩子第一。

  一个教师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怎么能给学生真正的爱、正确的引导?”

  我不懂,教不了孩子

  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受的学校教育确实比较少些。另外,由于新教材的理念完全不同于家长小时候接受的教育,现在虽说是一些小学的知识,但一个初中学历的家长未必教得。于是有些家长在不会辅导的同时,也放弃了督促孩子学习的责任。家长归咎于“我不懂,教不了孩子”。在心理学上,这称其为错误的归因。依其而言,茅以升的父母得是桥梁专家,李四光的父母得是地质学家,竺柯桢的父母得是气象学家……其实,家长重要的不是懂不懂知识,家长最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老人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小学李文英)

    帮孩子请对家教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功课一天比一天难,自己难以辅导孩子了,有个家庭教师总比没有好。孩子有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答,没有疑问也可从教师那里多得到一些知识。特别是在孩子即将毕业之际,请个家庭教师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对于消除孩子的“迎考恐惧症”是很有好处的。否则,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加以克服时,做父母的就要着急了!人家的孩子都请了家教,唯独自己的孩子没有,这不是不公平竞争吗?我们干吗要让孩子“吃亏”呢?从心理方面加以分析,这是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胸中无数”而产生的盲目攀比和盲目模仿的不良心态。

  家长首先要分析自己孩子的情况。对自己的孩子而言,究竟是该请,还是不该请?而不要不问青红皂白,盲目攀比和盲目模仿。如果不请家教对孩子最为有利,为什么要“眼红”人家,担心什么“自己的孩子吃亏”呢?有家教不一定比没家教好。在某种情况下,“有”甚至比“没有”更要糟糕。有了家教,孩子的学习负担便会大大加重,孩子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自由支配时间也会因之被完全剥夺,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会大大减弱。

  分数上去就行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是很单一、很明确的,只要得个好分数就行。在他们看来,衡量孩子学习好不好的唯一标准便是分数。因此,他们对家庭教师的要求也是只要把孩子的分数搞上去就行,而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

  这类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评判标准是不正确的。分数固然是衡量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关键还得看孩子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何以及能否举一反三,能否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请“家教”后,孩子考试的分数表面上上去了也不足喜。如果孩子的迁移能力不强,题目的形式一改变便会手足无措,上去的分数很快又会下来。

  挤进名师“中灶”

  一些家长不加分析地盲目迷信“名牌教师”。在邀名师对自己孩子进行个别辅导无望之后,仍会拼命拉关系、到处托人,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搞“中灶”式家教名师那里,教师同时辅导几个、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学生。家长总以“好的‘中灶’要比蹩脚的‘小灶’滋味好得多”来聊以自慰。

  搞“中灶”式的家庭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教学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到他们那里补课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去补课的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换句话说,他们听课的“胃口”各不相同。即使技艺再精湛的厨师,也很难满足每个人的“口味”——“众口难调”。不少到名师家里参加“中灶”式家教辅导的学生往往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沈龙明)

    让孩子教我罢了

    每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想起一位农民父亲的“绝招”。这位农民父亲不识字,他的教子方法就是每天让孩子教自己。他让孩子把老师讲的内容复述一遍,然后坐在孩子旁边看他写作业。父亲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去问老师。这样一来,孩子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学习的劲头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考上了重点大学。

  “我只是让孩子教我罢了”,看似很简单的做法,其实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从中找到了家庭教育的三大法宝。

  建设“学习型家庭”,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尽管农民父亲没文化,但他不顾农忙之累,还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他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了自己那毫不做作的求知欲,也表达出了和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决心。他的举措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都积极热心地陪着孩子学习:听写生字、订正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禁止孩子看电视或是玩儿游戏……但效果并不好,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家长像警察一样看着自己,疏远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因此,当孩子学习的伙伴远比当孩子的“督导”更有效。

  给孩子树立榜样,重视“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当中,“身教”的示范要远远大于“言语”的说教。农民父亲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言教”,他只是身体力行,但却在无意识中“以身示范”,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诲与鼓励。相反,有些家庭里父母一边看着电视、打着扑克牌或麻将牌,让噪声“轰炸”孩子的耳朵;另一边又吼着、叫着,逼着孩子好好读书,认真做作业。试想,孩子能心服口服吗?

  注重塑造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自信、坚强、有责任心。其实仔细品味农民父亲的做法,我们会发现他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了“人格教育”。家长在外面辛苦了一天,还关心孩子的学习,特别让孩子感动的是,家长竟然跟自己一起学习。这本身就会激起孩子内心的责任感,他们觉得唯有努力学好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同时,家长让孩子教自己,又会进一步增强这种责任心——只有自己学透弄懂了,才能对得起父母的信任!因此,孩子就会克服贪玩的惰性,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另一方面,孩子在教家长的同时也会巩固自己的学习,“教学相长”在孩子身上得到了体现,自然而然他就会产生成就感,而这成就感又会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如此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浙江省温州市二中程永超)

    链接:小孩不笨

  《小孩不笨》是这两年新加坡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此电影温情洋溢,但笑中有泪,它的故事赢得了大众(包括政府官员)的掌声,更是《时代杂志》极力推介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三个就读EM3(差班)的小孩如何应付学业所带来的冲突。透过这三个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导演借小孩子之口说出了“这把钥匙就在你的身上”这句话。诚然,父母是应该找到一把开启孩子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少看孩子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事实上,这把钥匙一直在家长身上。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直生活在爸妈的鼓励和赞扬声中。但不知什么时候起,称赞和鼓励就慢慢地离开了我们。多表扬我们的优点,真的那么难吗?

  每个小孩子心里边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我们的好孩子,我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而这种力量往往源于父母简单的几个字。(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六中学吕贻晓)

    动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负性心理

    本报讯(记者陈强 通讯员杨强 东慧)记者近日在河南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获悉,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仍比较严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4000多万农民工子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负性心理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多表现为自我保护意识差,流动儿童则反映出自我主观评价低。

  据高温斌教授介绍,“中国农民工子女心理行为研究与干预”课题小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贵州、重庆的1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辨别力弱,极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这与留守儿童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有着很大关系。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者在亲戚家寄养,在情感和心理上都缺乏关爱,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些儿童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知道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往往成为受伤害群体。在调查中,很多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父母的陪伴,即便是随着父母一起进城打工也心甘情愿。

  课题组还调查了北京的300余名流动儿童,调查证明流动儿童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升自我主观评价。高温斌指出,流动儿童中的很多人在城乡“二元”差距的矛盾中感觉到“在老家受穷,在城里受气”。虽然他们在城市里生活,但是并没有得到城市的认同。所以导致一个现象,很多孩子在城里读完小学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回乡继续读书,或者干脆辍学陪同父母一起在外打工。这表明,流动儿童进城后的心理适应并没有跟上,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并不幸福。

  对于农民工子女心理的问题,高温斌分析说,除了亲子分离、缺乏交流与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以外,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低、认知存在偏差以及缺乏应对方式等内在因素是主要原因。高温斌说:“农民工子女的信任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我们的压力。农民工子女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社会关注,他们的期待值很高,所以我们感受到社会干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心理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20多年来,其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仍然需要分析其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切实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一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尚未被纳入学校教育的大体系中,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不落实”:

    机构不落实。一些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或设立了专门机构却未赋予其应有的职、权、利,心理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应有位置。

  人员不落实。一些高校没有心理素质教育的专职人员编制或编制不足。教师以兼职为主,他们普遍缺少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技能,无资格证,无专业培训。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生师之比大于10000∶1,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更远远低于国际2000∶1的配备水平。

  经费不落实。据调查,即使是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最早的北京市也仍有24%的工作没有经费,有经费投入的也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心理素质教育缺乏根基和后劲,工作很难深入和巩固。

  另外,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对独立、高效的管理手段。

  评估体系滞后。由于大学生心理极其复杂,心理素质教育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而各地、各校制订的一些标准,常常是想增加就增加,想减少就减少,随意性、局限性都较大。

  教育体系滞后。尚未建成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如在课程设置中,心理分析、心理训练等针对性较强的实用内容相对不足;在教材甄选上,品种虽然挺多,但优秀范本很少,内容也亟待更新。

  预防体系滞后。不少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仅凭一些心理教师和学生干部来开展有限的工作。心理素质教育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不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而是跟在问题和事故的后面走。

  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全面推进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设置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明确其职、权、利,负责协调和组织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和评价。对于专门机构的工作,校领导要定期听取汇报,定期研究问题,定期通报情况。

  建立一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专业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第一要配齐编制。按照规定的师生比率配备足够的心理素质教育专职人员。第二是培训队伍。定期对专职人员、辅导员、学生干部开展专业培训。第三是鼓励科研。每年设立相关课题,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

  投入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项经费,保证必要的日常开支。依靠资金的投入,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与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关系密切的心理咨询场所及其设备、资料等物质条件;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待遇,要把所需资金列入每年的经费预算,明确一定的比例,年年落实到位。

  努力创造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以评估为导向,以评估后的奖惩为手段,使心理素质教育有标准可依,有制度保障;尽快构建一个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完整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形成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日常心理素质教育为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网络。

    本文源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02月 18日第7版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家长心理健康对孩子的重要性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归厦大家教网所有 copyright 2009-2015
咨询热线: 0592-2190400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