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努力创设开放、自由、平等、和谐的写作环境。
一、少作繁琐指导,多求激发兴趣,放手让学生去练,这样学生作文就能突破束缚求创新。
“站在河边,学不会游泳。”“不敢放枪的人,一辈子打不着野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因此教师的指导不宜过多过繁琐,要适度得法,艺术地引导、诱导、疏导,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自悟其理法”。
不管什么题目,哪一次写作,在指导时都不要硬塞给学生一定的中心,一定的框架,一定的材料,以避免窒息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摧折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以致使一千个“莎士比亚”只能创造出一个“哈姆雷特”。不加太多的限制,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良好的写作心境中想要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要怎样写就怎样写。每个生命都需要表白,学生心中自然有许多要告诉别人的人和事,要抒发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使他们具有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冲动,极大地激发起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的作文能突破束缚求创新。
二、少作过高要求,多求真情实感,不把技巧看得太重,这样学生作文就能突破虚假求真实。
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和坦露。同样,文章的魅力在于真情的涌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写真实文,告诉学生只要你能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正确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诚然,能有很正确很深刻的观点,很高尚很健康的感情,那是最好的了。但是,用这种标准要求学生,毕竟太苛刻了。过高过严的要求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无异于给学生泼一盆冷水,套一副枷锁。学生终究是学生,他写的文章终究只是作文,即使有较明显的不足乃至错误,那也没有什么。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提高,会逐步纠正的。做人与作文是相辅相成的,人的灵魂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净化和升华。所以教师不要对学生作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横加指责,也不要操之过急,包办代替。而是应以宽容、谅解的态度引导点拨,使学生鄙夷说空话,说套话,敢于说真话,乐于说真话。
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写,学生自己的语言,清新、活泼、幼稚中透着灵气。部分学生写作时感到没有话说,写不出来,原因就在于他不相信自己心里想、嘴上说的平常话,也能写到文章里去,而老是想着要正规一点,华丽一点,不是堆砌词藻,便是摘抄现成的套话、空话,小小年纪却练就一副官腔,没有一丝生气。这是鲜活、真实的作文教学的大忌。
三、少作全面评析,多求一点突破,不把批改和分数看得太重,注重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那种主要针对表现技巧加以评价并且只重视写后的批改的做法消极作用甚大,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激发写作冲动。叶圣陶先生很早就反对“精批细改”学生作文,认为那是劳而无功甚至有害的事,坚持主张学生要“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国外的语文教育家也有相同的观点,认为“精批细改”是中小学生作文的大忌。因为它限制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容易使儿童产生依赖性,最终导致他们玩文字游戏,无益于培养思考能力和文学想象。优秀作文大都是学生自己写自己改出来的。在“精批细改”的怪圈中,写作教学苦苦挣扎,步履蹒跚,难得有令人兴奋的长进。
所以在自己评价学生作文和指导学生评析时,都不要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到标点,面面俱到地指出优缺点,而应着重从思想感情上引导,从大处着眼,思想透彻了,感情凝练了,思路清晰了,文章自然也就浑成了。学生下笔时也不必惧怕老师、同学面面俱到的评价,但求在某一处或某几点上有生发、有突破,文章就灵活生动,有生命力了。而且在师与生、生与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成就感成为强有力的反馈。这种反馈不仅激励了学生更加勤奋写作,而且使学生写作热情转化为为一定目的而奋斗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动机。这样的学生作文就真正地变被动为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