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基本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是一种设题灵活、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在高考试卷中,选择题约占49%的分值,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部分。
一、题型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
2、注意对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主要着眼于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对历史结论相关史实和理论依据的理解,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和认识。
3、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4、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5、命题思路的创新和命题技术的提高。
⑴跳出教材束缚,不断创设新情景。
⑵题目形式多样,史料、图表等已延伸到选择题中。
⑶高考试卷中,实行背景材料形式,题目的综合性大大加强。
6、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
二、题型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备选答案,分为正确项和干忧项。在文综试题中,出现了大量专题式或连锁式选择题。
三、应试策略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1、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惟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为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⑴、读懂背景材料。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试题也都是受背景调控的。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⑵、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例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97年高考题)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散到联合一致)。
⑶、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⑷、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胡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⑸、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⑹、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观点,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⑺、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2、题型分类与解答
A、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解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97年高考题)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家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9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解析:本题干出示论点,选项出示与论点相关的论据,要求辨析最典型的论据,构成史论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情境。解题的关键是找到鉴别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会使土地大多落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使以承担封建义务为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
B、组合选择题
特点: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解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出个好成绩。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2001年全国高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近代史,但却考查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对农民战争的理解。根据李自成起义的有史实进行分析。题中①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C、因果型选择题
特点: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法: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选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解析:1979年,中央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二年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因此答案为A项。
D、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遵义会议和内容的把握。根据“不正确”这一限制要求,B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只有延安整风运动时,王明的“左”倾错误才得以清算。
E、比较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1997年高考题)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考查对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和评价。两个文献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方面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对两部文献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即互相排诉和矛盾的,故答案为A项。
F、材料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法: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2004年高考上海卷)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乐萨斯的洛林
D、普鲁土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凯恩斯话中的“煤和铁”代表的是什么,从而推断出凯恩斯的活强调的是德意志的工业革命是推动德国走向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的物质基础,故答案为B项。
G、概念选择题
特点: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
解法: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例: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95年高考题)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概念的内涵。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仍在进行,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和一概排斥西方事物(扩大了历史概念的含义),更不是封闭边界固守疆域,故答案为B项。
例:南事变反映出(95年高考题)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概念的外延,即南事变的结果。教材小字有一段话“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实‘不牵涉党派政策’,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清楚地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H、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特点: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例: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由于玉米和甘薯产量大且适应地域范围广,这有利于腾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和提高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因此①②④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固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不是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导致的,可排除含③的选贡,故答案为B项。
I、推理型选择题
特点: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例: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2004年全国高考两广卷)
A、方田均税法 B 、均田制
C、租腐调制 D、两税法
解析:此题可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推断。府兵制属上层建筑,它由当时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封建经济)所决定,A、B、C、D四个选项都属于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第一位的,而均田制是唐朝初期的土地所有制,故答案为B项。
J、知识型选择题
特点: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法: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例: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在(2002年全国高考两广卷)
A、191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解析:四个备选(年代)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C项。
K、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
特点: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
解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下列事件中发生的先后顺序是(98年全国高考题)
①西安事变 ②一·二八事变 ③华北事变 ④一二·九运动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解析:此题属于序号化排列选择题,可采用从头判断法,选项②发生在1932年,时间最早,而②排列在最前的只有C项,可以迅速选出,故答案为C项。
例: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1998年高考题)
A、丝、棉、麻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解析:此题属于非序号排列选择题。可以从头、从尾两种方法并用,首先从尾判断,教材中提到棉花的种植是北宋,故棉织特使用最晚,C、D两项符合。然后从头判断,原始社会半坡人就种蔬菜和麻,用麻线织布,故正确排序为D项。
L、专题型选择题
特点:每组选择题都有作为背景的材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从不同侧面考查一组具有学科内综合,甚至是跨学科综合的题目,其多是以“一拖几题”的形式出现。
解法:首先明确背景材料的特点多是涉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其概括水平多高于试题,与所引导的试题存在有机内在联系,对解答试题有一定提示作用。这一系列选择题的形式又是多样的,前面介绍的各类解题方法仍通用,要灵活运用。
例: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等,得到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关知识,回答①-④题。
①、该政策的含义是
A、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②、该政策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B、列强需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③、“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B、防止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④、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B、美国奉行政治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搞清背景材料,全面理解、分析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在此之上,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回答,答案为D、A、B、C。
M、图表型选择题
特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
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例;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1936年3月-1937年2月
B、1937年3月-1938年9月
C、1938年10月-1939年2月
D、1939年3月-1939年9月
解析:1933 年,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德国疆域不断扩大。解答此题必须抓住地图中有关国家、地区和城市等标志物是否被德国占领。1938年9月,英、法、德、意鉴定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0月德国占领了图中的所示的苏台德地区,这样,便可排除A、B两项;另外1939年3月,德国控制了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斯洛伐克绝大部分地区,而图中所示布拉格还没有被德国占领,说明图中所示德国疆域应在1939年3月之前,这样,便可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解答此题只要抓住图示中苏台德地区和布拉格这两个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转化,便能正确解答。
以上仅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孔之见。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只要我们潜心钻研,大胆实践,揉合多种答题方法为一体,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转化,便能正确解答。
怎样学好历史: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第一部分 :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知识能力并重
1、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
(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
2、深化现有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着,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如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侵略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这两场斗争的共同点。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次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关于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矛盾;美国内战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矛盾。国为民国元年为1912年,所以民国六年即1917年。总之,考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注意知识的深度。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具体年代,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是1840年的内涵。
3、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能力上,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以“原因和结果”为例加以说明。
(1)一因多果。例如1927—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通过“新政”,渡过了危机,德、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2)多因一果。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阶级条件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干部和组织条件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多因多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稳规律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疯狂扩军备战;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以德国宣布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家发了战争财;而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大帝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脱离了俄国宣布独立;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境内形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4)互为因果。日本怂恿中国对德国宣战,促使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激化,在段祺瑞唆使下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借助全国人民反复辟的声威讨伐张勋,张勋复辟失败。
4、考生学会自己整理知识
(1)制作历史简表。例如,我国古代朝代简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简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简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简表等。
(2)编写历史提纲。例如美国独立战争过程,可以列为:爆发——1775年来克星屯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失利——纽约、费城失陷;转折——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和约——英承认美国独立。
(3)制作中外大事年表。例如1898,戊戌变法、美西战争。1905年,中国同盟成立;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5、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知识网络法。是指知识的内在联系——点、线、面。“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点”,组成了由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条“线”。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点”,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线”。上述两条基本线索就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面”。
(2)以人带事法。在复习中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例如陈独秀一生事迹可分成早期有功、中期有功、晚期有罪三个阶段。
(3)以事带人法。例如德意志统一过程。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威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位,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4)比较复习法。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比较;秦朝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比较。
(5)分析复习法。分析就是解剖。例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次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产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又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6)联想复习法。联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是八年(1937—1945年),那么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八年(1755—1783年),安史之乱也是八年(755—763)。
(7)巧记地理方位法。“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例如,记忆战国时期七国的方位,可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的口诀,或用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南北中南北东的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