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抵都有一个境界之说,随便翻翻可谓之“消闲”,与四五朋举樽对饮,两三好神聊海侃同类耳;博览群书可谓之“求知”,不过求知之目的又略有所异,或博闻强记为“优则仕”,或长于辞令为装潢“门面”,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倘能浮躁尽除、功利尽淡,修身养性为求正果,练就儒雅为颐性灵,次读书可谓进入“平淡”(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佳境了。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谈到了读书的三境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无独有偶,今人董桥先生自出机杼,把毛泽东的诗句拿来我用,也归纳出自己的读书三境界:“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寻找人生航向)为第一境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流血流汗付出)为第二境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收获成功喜悦)为第三境界。
王董二人相距几个世纪,当然不会有谋面之缘,更不消说深交了。然观其读书三境之说,却类同得惊人,是可谓英雄所见。王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为生有此同道者而备感温暖和亲切;而作为“来者犹可追”的董桥先生,想也不会拒绝王老先生伸出的这友谊之手吧!真的,能在读书之路上有如此心有灵犀之良朋,也确乎是人生一大快事。
“大狗叫,小狗也叫”感谢契诃夫,感谢契诃夫说出如此惊世骇俗而又如此平易近人之语,它为我提供了读书三境之说的绝好理论依据,使我辈狗尾续貂之说也免了如法炮制之嫌。
境何欤?曰一苦二甜三回味也。
一曰苦。此苦有两层意思。
首先为买书之苦。始为纯“消费者”,买书之苦自不待言;时至今日,虽则跻身白领阶层,但买书时的尴尬也非一个“苦”字了得。一个月的薪水尚不如街头小商贩们滋润,再去掉房租、生活费等等,所剩就寥寥了。假使再天外来客,有个头痛发烧的,“赤”得更是不堪,哪还有钱去买书呢?买书是件奢侈的事,然对一个嗜书如命之徒有时那么的不合时宜,难道还用黄老先生“买书不如借书”的嘉言懿行来自我解嘲和自我慰藉吗?“读书的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不读书”,这岂止是读书人的尴尬?
其次为读书(人)之苦。毋庸讳言,读书是份苦差事,“文化本身就是一段苦涩的历程”(余秋雨语)。屈平子“长泣兮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即便洒脱地说出“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沉甸甸的,能拧出眼泪;杜工部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却也难免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尴尬。而今,读书人的境况也多让人欷觑。一位创作六十年,学富五车的老学者,至今住的仍是客厅兼卧室、卧室兼书房的18.5平方米的房子。这不仅仅是对读书人的讽刺吧!然而,这人时代又是幸运的:读书(人)已把“君子固穷”之遗风代代相袭了下来,且根深蒂固。纵席不暇暖,风雪迷漫,读书人依然故我地流血流汗地耕耘;纵衣带渐宽,孤独寂寥不离于身,读书人也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付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美誉尽管常使读书人的头顶罩上一圈耀眼的光环,但他们含英咀华、画饼充饥的甘苦,又有几人体味得到呢?周涛先生在《行者》中就写道:“求知者啊,你是何等的固执,何等的褴褛,何等的艰辛而又神色威严啊!”读书(人)是艰辛的、褴褛的、但其又是固执的、威严的,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是一种生命的大人格和人生的大境界。读书(人)之苦也就显得有些猥琐和卑下。
二曰甜。朱湘说:“科学、哲学等于脑,宗教、艺术等于心。”那么读书无疑就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相印。读书人日子过得虽清苦了点,但他们还乐此不疲地勒紧腰带往书店跑,“风声雨声”尽入读书之声,“家事国事”皆在书卷之间。一本书读完,确有一种难得之轻松,可以说是“味道好极了”。孔老夫子的大智若愚、太白居士的恃才傲物、郑板桥的关情枝叶、曹雪芹的人情练达,都在书中汪洋;海明威的冷峻、马尔隆斯的不动声色的力度、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清丽隽永,都在卷间恣肆;胡适的纵横学海、郁达夫的狂傲不羁、梁遇春的沉潜精进、许地山的空灵孤寂、庐隐的细腻温雅,足使我辈心仪;陈子善的博学多才、李辉的耿介爽直、史铁生的自强不息、伍立杨的哲人思辨、张炜的逼人锐气,实为晚生楷模。然“书之快意读易尽”,此“甜”也便在胸中袅袅,氤氲着不肯散去……
三曰回味。
近逛书店,见《围城》又有新版,且装帧精美,遂买来尽兴。钱钟书无愧于“人类的一座精神灯塔”之良誉,反刍《围城》的字句段章,不禁为钱先生之大智慧而心折。他孤标高蹈,兀自发着幽光;他迸发傲情,超拔升华性灵。《围城》一方面知识、才情并茂,可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董桥语);另一方面它不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写照”(读书人命运的写照),颇值得今人玩味再三。其实,读书人所能承受生命之重负往往是惊人的,当他们的万丈豪情被现实的残酷冷却之后,无奈与孤独、无助与彷徨教会他们去傲视、去承受“离群索居”、“孤芳自赏”、“不识时务”的嘲讽,他们一如梵高“饱经痛苦,却未曾悲哀;生命卑微,然气象威严”。
袁中道有言曰:“焚香读书笔记……感人事之无常,悲繁华之易歇,则烦火为之顿歇。”读书人大半都是易感好悲之士,可当读书读到“烦火顿歇”之火候,确乎算入读书之境了。仅此尚不够,还需师从郑逸梅先生“常处乐境”之妙谛,远浮华、去媚俗、弃权贵、避利欲,平淡读书,然后“有境界”,继而“成高格”。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书 读 三 境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